驻村近两年,这段时光如同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的火腿在岁月里慢慢沉淀,我们将600多个日夜的辛勤耕耘,化作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当摆榔彝族布朗族乡鸡茨村的炊烟掠过山脉,当布朗山歌唤醒沉睡的火腿作坊,我们这群驻村干部以信心为引,用“党建三剂良方”在这片红土地上书写振兴故事。让信心的种子,在实干中生根,在创新中抽枝,在传承中开花,最终酿就了鸡茨村的独特醇香。
初到鸡茨村时,面对流动党员管理难、产业转型慢、青少年教育载体不足等问题,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没有退缩,而是以“党建三剂良方”为抓手,一步一个脚印,用行动诠释了信心的力量。
党建固本,让信心在实干中扎根
针对流动党员“两头不靠岸”的困境,我们积极联系流动党支部,建立动态管理台账,让每一名党员都能找到“家”。在推进榨油厂项目中,村“两委”带头试水,驻村工作队员跑市场、拓销路,用6万元的油料加工收益打消了村民的顾虑。当驻村工作队员化身“订单联络员”对接采购渠道,村党总支书记变身“快递小哥”送货进城。当4.6吨“振兴油”带着泥土的香味走进千家万户时,村民的眼神从怀疑变成了坚定。原来,只要有信心,山里的菜籽油也能闯出大市场。
数字赋能,让信心在创新中生长
传统火腿产业如何突围?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没有被“山区没流量”的固定思维所束缚,而是共研“云端突围”新路径。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通过党员先锋示范带动,让火腿厂变成直播现场,用“沉浸式腌制方式”展现火腿传统制作技艺,短短一周,抖音账号涨粉1.6万,459斤火腿销售一空。如今,直播间里不仅有火腿,还有松子、蜂蜜,驻村工作队员当起了“助播参谋”,村干部成了“带货能手”。原来,只要有信心,老手艺搭上新平台,数字赋能终能焕新香。
文化润心,让信心在传承中传递
面对青少年教育载体不足等问题,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以信心为引,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结合“善洲青苗课堂”“大学生返乡行动”等,邀请老党员讲述杨善洲造林的故事,开展德育课程、法治课堂,同时在农家书屋耐心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自驻村以来,我们每年都会在村委会举行一场特别的仪式,为成绩优秀的鸡茨村学子颁发奖学金。这个传统已经持续了整整两个年头,以此鼓励鸡茨村学子砥砺前行,进一步增强其自信之基。拿到奖学金的李同学开心地看着我们说:“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像杨善洲爷爷种树一样,把美德种进心里。”我们知道,信心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这些幼苗终将长成守护青山的栋梁。
回望过去,信心已将山高路远的艰辛酿成回味悠长的醇香。榨油厂的机器声、直播间的吆喝声、农家书屋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共同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协奏曲。那些在党旗下宣誓的坚定,在直播间里的紧张与惊喜,在农家书屋里讲述的老故事,都是乡村振兴路上最珍贵的窖藏。因为我们坚信,只要信心的火种不灭,鸡茨村的振兴故事必将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