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时节,新燕掠过插秧的水田,翅尖沾了晚霞,在秧苗间写下歪斜的韵脚。迎着春光,我踏上了清廉云南地图打卡“旅途”,亲身体验了一次“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之保山廉旅,别有一番风味。
按照“打卡”安排,首站来到了保山历史名人堂。该堂位于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太保山公园)内,外观古朴庄重,“清官长廊”通幽。走进名人堂内部,从“云南清官第一人”郑纯到“问心辞官”的喻秉渊,无不展示着保山历代贤达的风采与操守,呈现出清晰跳动的廉洁文脉。

往东北方向走上几分钟,便到了仁寿门。在永昌古城八大城门之中,仁寿门是幸存至今并得到保护的唯一一座城门。它不仅是古城文化的代表,也是承载保山人民崇廉尚洁精神的地方。
凝视着“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的城门石刻,轻抚着斑驳疏影的古砖墙,仿佛又看到了那些清官廉吏正从城门洞走过的掠影,又听到了他们的铮铮誓言、廉言心语……

从保山城乘车两个小时,便来到了腾冲司莫拉佤族村。
司莫拉,意为幸福的地方。这里绿意盎然,山风习习。漫步于佤族特色巷道,廉洁故事壁画,“家风巷”的莲花浮雕与“出淤泥而不染”标语,沁人心脾、润人心田,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清廉家风的重要性。
“我家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做的大米粑粑也很好卖。”李发顺高兴地介绍,“大家也喜欢亲身体验米粑制作过程。你看,这种印着‘廉’字、‘洁’字的米粑又好看又好卖哩。”
如今的司莫拉,已成为保山又一旅游热地,也是“融廉于旅”的清廉村居示范典型。

半小时后,我们从司莫拉来到了腾冲荷花坝派自然村。走进荷花坝派,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荷塘浅浅、荷叶田田、栈道曲曲,傣族民居倒映于碧水之中……

清廉巷里的“公仆三字经”石刻、村民编织的竹编“清廉灯”、农民画家绘画的“荷花箕”,其蕴含的文化和沉淀生动体现着廉韵……
从腾冲荷花一路西行,便可直达龙陵。在龙陵县城里,藏着一座承载革命火种与清廉精神的红色殿堂——李鑫故居。这里,是中共云南党组织的创始人、云南工农运动开拓者李鑫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更是一座浸润红色文化与廉洁基因的精神丰碑。

步入故居庭院,我低头凝视着展柜中泛黄的《云南建党》文献,驻足仰望着院场中李鑫铜像坚毅的面容,“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犹如今日生;以前吃酒吃烟,今后重新做人”的入党誓言,依旧掷地有声、响彻耳畔……
从龙陵折返一路往东,便可到达施甸县善洲林场,漫山遍野的绿色,诉说着杨善洲老书记22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我们首先步入善洲墓园,向杨善洲老书记祭拜缅怀。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老书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纯粹,让人敬仰不已。
沿着善洲小道,走进故事林,铭记为民情怀精神的石碑屹立其中,上面记录着杨善洲同志生前最感人的13个廉政小故事。
再走到老窝棚旧址,不足10平方米的窝棚,是杨善洲造林22年的家。就是这样简陋、破败的窝棚,却散发出了万丈光芒,把万亩林场照耀得生机盎然、翠绿连天。
善洲事迹陈列馆里,褪色的草帽、磨破的布鞋……这些物件无声讲述着杨善洲的清贫与坚守。

站在瞭望塔眺望,整片林海在春风中摇曳,凝神间,竟是一片精神之海,波光粼粼、廉风拂面。
行程结束,脑中回味一番才发现,从历史名人堂到仁寿门,从司莫拉到荷花坝派,再从李鑫故居到善洲林场,这些廉洁打卡点竟可串点成线,形成一条闭合的旅行环线,山清水秀的景观和风清气正的新风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苏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