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位官员因清廉正直、勤于政事,不仅深得民望,而且被康熙皇帝誉为“江南第一清官”,他就是施世纶。在他去世后,文人墨客还以他为原型创作了著名的小说《施公案》,并被改编成戏曲剧目搬上舞台,在大江南北广为流行。
施世纶(公元1659—1722),字文贤,号浔江,泉州晋江衙口人,历任江苏泰州知州、扬州知府、江宁知府、湖南布政使、漕运总督等职。
《清史稿》载:“世纶当官聪强果决,摧抑豪猾,禁戢胥吏。所至有惠政,民号曰‘青天’。”并将他与于成龙、彭鹏、陈瑸、陈鹏年并列,言“五人者,皆自牧令起,以清节闻于时”。
清廉自持
施世纶初任泰州知州就有突出表现。当时湖广地区发生士兵哗变,朝廷派兵镇压。官军过境,沿途搜刮,百姓叫苦连天又无可奈何。施世纶软硬兼施,既认真准备粮草供应,又把百姓组织起来,配备武器,严阵以待,威慑官军,凡有害民者坚决惩处,官军这才不敢胡作非为,百姓得以安宁。淮安下河发生洪灾,朝廷派来两位大员监督民工修堤岸。可钦差大臣的随员倚仗权势骚扰百姓,地方官敢怒不敢言。施世纶毫不畏惧,将祸害百姓的随员拿下问罪。后来康熙皇帝南巡,得知施世纶为官极为清廉,深得民望,于是有了“江南第一清官”之言。
施世纶任江宁知府时,革除旧规,严惩贪吏,民众安居乐业。后其父施琅病故,按礼制必须离职三年,回家丁忧守孝。他临行之日,数万民众伏道挽留,舍不得他离去。民众自发每人捐一文钱,在府衙门前建亭以示怀念,取名“一文亭”。
操守果廉
康熙四十年,湖南按察使缺员,大学士推荐施世纶补任。康熙皇帝说:“施世纶操守果廉,但遇事偏执,百姓与生员讼,彼必护庇百姓,生员与缙绅讼,彼必护庇生员。委以钱谷之事,则相宜耳。”康熙皇帝知道施世纶最大的优点是清廉,所以不赞同其任按察使,而委之以湖南布政使,因为这是专与钱粮打交道的官职,把这种差事交给施世纶再合适不过。
任湖南布政使时,施世纶发现当地田赋要加征徭役费,运京漕粮还要加征运京费,他认为百姓负担本来就已非常沉重,这种加派会加重百姓苦难,于是下令尽革徭役费,并将漕粮运费减掉四分之一。百姓无不欢呼雀跃,并镌刻石碑颂其功德。
任顺天府尹时,针对当地社会流弊,他上疏朝廷,请求禁止民间私自包揽词讼,奸徒包揽捐纳,牙行包占货物市场。康熙皇帝颇为赞赏,诏令有关部门认真讨论,最终定为朝廷法令。
不畏权贵
施世纶最后任职的漕运总督,在当时是个肥缺,他的几位前任岁入白银都在百万两以上。连负责押运漕粮的武官也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克扣漕粮藏货纳赃而中饱私囊,大发横财。面对漕运管理的混乱,他常亲自坐镇淮河边,等待漕运船到达,然后上船查验漕米数量及质量等,勘验之后,及时放行或视情况予以处理,以免船丁被监船者敲诈。还不辞劳苦收集各地水流及气候变化情况,建立档案簿册,避免官员借口气候原因私自滞留或敲诈克扣,中饱私囊,使漕政风气焕然一新。
施世纶为官正直,不畏权贵,亦不受威胁。他奉命赴陕西协助督办军饷并赈灾时,发现总督鄂海与两地知府借灾贪污,导致粮仓空虚。鄂海以施世纶之子在自己辖区任职为要挟,企图阻止其弹劾。施世纶凛然回应:“吾自入官,身且不顾,何有于子?” 坚持上疏,最终使鄂海等人被惩办。(高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