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纪委监委将护航特色产业发展作为监督重点,统筹“室组地”监督力量,围绕惠农政策落实、农业技术服务以及补贴资金发放等关键环节开展嵌入式监督,以精准监督助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图为墨江县纪检监察干部日前在该县鱼塘镇蓝莓基地了解相关情况。 (通讯员 李丽清 摄)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纪委监委聚焦惠农政策落实、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监督重点,深入田间地头访民情、问民意,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乡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图为澜沧县纪检监察干部日前在该县勐朗镇富本村向村民了解有关情况。(通讯员 王城 摄)
编者按: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作为日常监督工作重点内容,紧盯乡村特色产业项目推进、资金管理使用、惠农政策落实、干部作风等环节,通过直入一线看、直面群众问、直奔现场听等方式,强化对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源头监督、过程监督和末端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并跟踪整改到位,推动形成“发现、查处、整改、治理”的工作闭环,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不断激活特色产业发展的活力。
施甸县纪委监委将监督“探头”延伸至田间地头——
护航富硒产业发展
■ 通讯员 李月聪
近年来,为确保富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施甸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能定位,将富硒产业发展纳入政治监督重点任务清单,紧盯富硒水稻、茶叶、苹果等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落实、项目审批、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开展全流程监督,采取“室组地”联动等方式,深入涉农部门、乡(镇)、村(组)、产业基地等,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扶持政策精准滴灌,直达经营主体和农户,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落实“一线”工作法,将监督“探头”延伸至田间地头。针对产业发展中政策落实不到位、技术支撑不足、营商环境不优等问题靠前监督,运用“点题+派单”,通过“群众点题—清单派单—联动督单—验单反馈”四步流程实现监督闭环,推动县、乡(镇)、村(社区)主动担当作为,探索运用“企业运营+支部领办合作社+群众务工+农户种植+政府引导”“党建+高校+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破除产业发展难点堵点,成功实现“企业盈利、农户增收、集体壮大”的多方共赢局面。
聚焦进一步壮大硒产业集群这个目标,抓住“富硒认证”这个关键开展重点监督。督促职能部门选取施甸县老麦乡富硒苹果、万兴乡富硒绿茶、由旺镇富硒花生、旧城乡富硒水稻等进行试点培育,制定任务清单,建立措施台账,强化宣传培训、个性化服务及示范引领等环节跟踪问效,加快了全县“认证一批富硒农产品、打造一批富硒品牌”进程。
“清风拂过硒土香,监督护航产业旺。”在施甸县纪检监察机关的精准监督护航下,一片片富硒土地正转化为群众增收的“聚宝盆”,一个个富硒产品成了百姓的“致富果”“摇钱树”,富硒产业已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我们将坚持多向发力,扩大监督覆盖面,以农文旅融合、电商赋能等新业态健康发展为切口,持续推动富硒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玩得好’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施甸县纪委监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履行好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的职责,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护航富硒产业行稳致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龙陵县纪委监委聚焦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开展精准监督——
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
■ 通讯员 马斯婷 尹以超
近年来,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咖啡产业通过党组织引领、技术赋能、资源整合、品牌增效“四轮驱动”,实现从“种子”到“杯子”的全链条升级,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在这条“咖”香四溢的振兴路上,龙陵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首责,聚焦产业发展关键环节,以精准监督护航特色产业行稳致远,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
在咖啡产业技术升级过程中,龙陵县纪委监委驻县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紧盯“产、学、研”合作、专家指导等环节,通过查阅培训台账、走访种植户,核查180人次外出考察学习经费使用情况,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针对新型加工工艺推广,监督组深入田间地头,收集农户对技术服务的需求反馈,推动建立“专家授课+田间培训”体系,严查技术服务小组履职不力、敷衍塞责等问题。2024年以来,通过监督推动解决咖啡种植技术难题30余个,助力全乡咖啡鲜果每亩产量提升49千克,为农户每亩地增收780元提供坚实保障。
围绕资源整合中的订单农业、项目资金使用等关键领域,龙陵县纪委监委构建“纪委+职能部门+群众代表”三方监督机制。通过调取上级项目资金拨付凭证,实地核查咖啡坚果初加工厂、水肥一体化设施等项目建设进度,严防资金挪用、工程“缩水”等问题。
在咖啡品牌打造环节,龙陵县纪委监委聚焦“芮语”“等谷”等品牌培育,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电商营销、直播带货监督检查,严打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乱象。针对品种更新换代中的廉政风险,监督组跟进“卡蒂姆”品种改良及瑰夏等新品种试种项目,推动建立“企业示范+群众扩面”种植模式,确保产业升级透明规范。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监督是保障。”龙陵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以“监督链”串起“产业链”,通过靠前监督、精准监督、全程监督,推动木城乡咖啡产业在共富路上行稳致远,让“一杯咖啡”真正泡出乡村振兴的“好味道”。
屏边县纪委监委将监督“探头”直插基层——
在山间描绘丰收图景
■ 通讯员 袁凡惠 沈娜
金秋十月,屏边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坡背村委会对门村的千亩柿园缀满橙黄果实,果农们穿梭其间,摘果、分拣、装箱,一筐筐甜柿泛着诱人光泽,在山间描绘着丰收的图景。
近年来,屏边县依托山地资源优势,通过土地流转与政策支持等举措,积极发展甜柿特色产业。2025年,全县甜柿种植面积预计突破1400亩,户均增收超3万元,甜柿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屏边县纪委监委紧盯惠农政策落实、项目资金管理使用、职能部门服务等关键环节,将监督“探头”直插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推动解决甜柿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
此前,屏边县纪委监委干部在田间地头开展特色产业监督时,收到群众反映的甜柿育苗嫁接技术滞后、废苗较多、病虫害防治不到位、果实黑斑、效益不理想等问题。县纪委监委随即向当地镇政府反馈有关问题,推动镇政府积极协调农业技术人员、乡土人才等开展技术培训5场次,受益群众250余人次,有效解决了育苗和管护问题。
为推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屏边县纪委监委进一步将监督探头延伸至产业联动带农机制建设上。针对早期合作社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带动乏力等问题,屏边县纪委监委督促该县和平镇党委、镇政府规范“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营机制,通过技术指导、标准培训提升甜柿品质;同时,有效拓宽甜柿销售渠道,联系收购商进村集中收购,解决甜柿销路问题,实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多、资金多、受益面广,但也容易滋生‘蝇贪蚁腐’。”屏边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屏边县纪委监委围绕人、财、物、权等重点,紧盯产业规划、资金拨付、项目落地等环节强化一线监督,大力整治套取、截留、挪用惠农补贴资金等问题,让特色产业红利真正惠及群众。
夕阳下,屏边县和平镇果农李塘德站在缀满果实的柿树下感慨:“这满山柿子就是咱的‘绿色银行’,有党的好政策,我们的好日子就像这柿子一样,越过越红火!”他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身后绵延的柿林在晚霞中异常美丽。
全链条监管 全周期治理
——弥渡县纪委监委以铁纪清风为沃柑产业筑牢纪律屏障
■ 通讯员 杨雪娟
夏日暖阳倾洒,在弥渡县德苴乡德苴村沃柑种植基地,沃柑林绿意盎然,金黄果实点缀其间,果香四溢,果农们正在熟练地采收、分拣、装筐,勾勒出一幅丰收的盛景图,也见证着弥渡县纪委监委监督护航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弥渡县大力发展沃柑种植产业,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县纪委监委以“护航者”姿态深耕沃柑产业发展沃土,以“全链条监管、全周期治理”的务实举措,织密基层监督网络,以铁纪清风为沃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筑牢纪律屏障。
春耕时节是沃柑种植的关键时期。弥渡县纪委监委迅速行动,协调县、乡、村三级监督力量,组建3个监督检查组,穿梭于田间地头,与种植户亲切交流,仔细询问着沃柑种植的相关情况。同时,深入相关部门,通过明察暗访、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春耕政策宣传、农资供应协调、农业灌溉保障等情况。
在种苗培育环节,弥渡县纪委监委联合相关部门对种苗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防止劣质种苗流入市场。在种植管理阶段,督促相关部门加强技术指导,组织专家深入果园,为种植户提供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等技术培训。在采摘销售环节,督促相关部门紧盯市场秩序,打击恶意压价、哄抬物价等行为,保障种植户利益。同时,推动电商平台建设,拓宽销售渠道,让弥渡沃柑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面对沃柑产业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弥渡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室组地”联动协同机制,整合各方监督力量,由相关处(室)统筹协调,县纪委监委驻县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发挥“驻”的优势,加强对相关部门履职情况的监督,各乡(镇)纪委深入基层,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监督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立足职能职责,紧盯关键环节、深挖作风顽疾,以铁纪硬招破除堵点、疏通难点,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廉动力’,让沃柑产业的甜蜜果香飘得更远,让沃柑产业一路向阳、硕果满枝!”弥渡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