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工作动态>>清风文苑>>正文

廉吏故事 | 刘树堂:禄位非所求 惟守心之所安

  • 发布时间:2025-08-05 10:08:32
  • 来源: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
  • 分享: QQ空间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在保山历史名人堂的英杰厅内,集中展示了20位从唐代至现代为抗击大敌、保国卫民、维护国家统一而出生入死、英勇作战的将士和民间英雄,其中有一位被冠以“爱国廉政命官”的清代官员刘树堂。

刘树堂(公元1830—1903),字景韩,云南保山人,曾系李鸿章幕僚,清末封疆大吏。历任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浙江巡抚等职。

民生为本 拒利互民

因科场不利,弱冠之后的刘树堂游学各地。目睹战乱后,他毅然弃笔从戎,投身曾国藩幕下,不久就因功被保荐为候补官员。正如他在诗中写道:“就征参帷幄,刁斗靖京畿。”“云我久从征,三岁志不移。”

同治八年(公元1869),曾国藩在写给李鸿裔的书札中写道“刘树堂在候补各员中独觉书味盎然……将来或可陶成令器。”曾国藩以善于识人著称,但他评论下属一向惜墨如金,而对于刘树堂,却觉得他“书味盎然”,且老成练达,表现出有意栽培之心。

光绪五年(公元1879),刘树堂首署直隶清河道,当年夏天,洪水泛滥,燕南一带几成泽国。由于筹赈议堵成效甚微,他深感自己“愧无裨补”,面对灾民的惨景,他深深自责,有诗作:“更有哀鸿何处宿,横塘花里一灯明。”体现了为政者关心民生的情怀。

光绪九年(公元1883)3月,刘树堂署理直隶天津道,妻子孔祥淑随夫同行。此年秋,洪水泛滥,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大水汇聚天津,而天津又无堤可防。孔祥淑“出蓄以给”,购料护堤。这年冬天,饥民遍地,天津粥厂人满为患。有人劝刘树堂“远而止之,择而收之”,但孔祥淑却向刘树堂建议“增场便果”,救活了无数贫苦的百姓。同年9月,刘树堂结束署任,这时朝廷所拨付的赈灾款剩余尚巨。按照晚清惯例,刘树堂可以将这笔巨款视为自己的报酬,但夫妇二人执意将所有余款留给后任,用于救助孤儿寡母。

光绪十年(公元1884),刘树堂再署直隶清河道,这次任上,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兴修水利,政声颇著。

国权至上 铁骨铮铮

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借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刘树堂不顾自己与李鸿章的师徒情分,毅然上疏朝廷历陈弊端,称“引包藏祸心之俄为可共患难之助”将“永为我中国大患,断不可许!”虽未挽回逆局,但其首倡抗俄立场,震动朝野,足见其爱国之心。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刘树堂任浙江巡抚。在继沙俄、德、英、法租借中国各地后,意大利也企图租借浙江三门湾。他们一边好言劝诱,一边派出炮舰在东海游荡,以兵威吓,企图迫使朝廷就范。刘树堂看透了对方的野心,从容应对,上奏朝廷:“臣以大势计之,窃以为意大利不足虑也。”他以意军“五不足惧”说服朝廷,采取积极抵抗的措施,千万不可退让求和,贻误国家。他的这一奏疏得到清朝皇帝的认可,皇帝批文支持他积极设法,“责无旁贷”“朝廷不为遥制”。于是刘树堂命统带余宏亮戒备,扼险固守以示敌,自己也“亲出巡阅海防”。侵略者被刘树堂的军事布防所折服,不敢轻举妄动,中国的东南国门终得无恙。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后,朝廷统治岌岌可危。民间反侵略的矛头指向教会,冲突引发多起“教案”。英国传教士要求刘树堂派兵镇压涉宁波教案的中国人,刘树堂严词拒绝,因此被诬称“纵匪殃民”,朝廷将他革职。刘树堂宁可丢官也不镇压同胞,以仕途代价守士民尊严。(刘义马 高海玲)

关闭